蓝工装进山记 ——中州铝业“驻村”更“助村”

来源: 中国铝业报时间: 2025-11-03作者: 王晓绵

2025年初,中州铝业接过结对帮扶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赵窑村与黑岩村的任务,带着“精准实效、助力振兴”的目标,选派2名第一书记、4名骨干员工组成驻村帮扶队,一头扎进太行山下的田野与沟壑。帮扶队脱下工装、换上布鞋,用半年时间走遍268户人家,建台账、强党建、挖资源,把防返贫底线守得牢牢的,把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。这份写在山乡大地上的“答卷”正悄然改变两个村庄的命运,也重塑着新时代产业人对“责任”二字的理解。

脚步丈量民情  台账守住底线

“帮扶要精准,先得把村情民意摸透。”这是中州铝业帮扶队进驻赵窑村后的第一共识。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,赵窑村老龄化严重、耕地零散、历史矛盾交织,像一本难解的“旧账本”。驻村第一书记潘鸿滨没有急着“开药方”,而是和村“两委”一起坐下来,一页页翻、一项项理,最终锁定“党建薄弱、产业空白、民生短板”三大症结,确立“党建统领、防贫为底、产业破题、服务暖心”四轮驱动思路,并将任务细化为28项具体清单,实行台账式管理、节点化推进。

为了真正“沉下去”,帮扶队创新采用“周二蹲点日+日常驻村”机制。截至今年10月,他们累计入户480人次,实现全村142户全覆盖。尤其对30户脱贫户、1户监测户和3户分散供养户建立“一户一档”网格化监测机制,每月动态比对医保、教育、就业等11项关键数据,实时跟踪家庭收支、健康状况和就业变动。“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帮扶”是每月雷打不动的数据核查与面对面回访。正是这种“钉钉子”精神,让防返贫底线牢不可破——村民的日子稳了、心也安了。

党员带头干  群众跟着上

“党建是乡村振兴的‘根’与‘魂’。”中州铝业工会主席董学平在两村调研时反复强调。在赵窑村,帮扶队以创建“五星党支部”为抓手,严格规范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,半年内开展活动6期,党员参与率达100%。

更关键的是,帮扶队把党建从“会议室”搬到了“火线”上——春季防火、夏收抗旱期间,牵头组建3支共46人的党员突击队,在防火卡口连续值守48天,抢修故障水泵、清理火灾隐患,用“关键时刻站得出”的担当,擦亮了党组织的“招牌”。

面对村党支部党员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,潘鸿滨主动走访返乡青年和年轻村民,耐心沟通、细致培养,最终确定发展对象2名、入党积极分子3名。他还创建“赵窑惠民微信群”,吸引35名在外务工青年加入,不仅传递政策信息,更为赵窑村储备后备干部3人。

如今的赵窑村,党员带头干,群众跟着上,党群关系越来越紧密,乡村振兴的“主心骨”真正立了起来。

青山变金山  红色资源“活”起来

如果说赵窑村靠“精准+党建”稳住了底盘,那么黑岩村则靠“生态+文化”打开了新局。这里曾因青壮年大量外流、河道垃圾堆积、房前屋后杂草丛生而陷入发展困局。驻黑岩村第一书记李新生没有一上来就谈项目、要资金,而是从“改变观念”入手。他带头跳进河道清淤、弯腰拔除杂草,用行动作示范;又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生态先进村考察,让大家亲眼见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观念一转,行动就跟上——昔日“砍树人”主动当起“护林员”,村容村貌从“杂乱无章”迈向“整洁有序”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李新生敏锐捕捉到黑岩村深藏的“红色富矿”。他牵头修复村党史馆并担任讲解员,挖掘本地革命历史故事,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。同时,他推动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,倡导红白事简办、邻里守望相助,让曾经“松散”的村民拧成“一股绳”。截至今年10月,黑岩村已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,20余家单位前来开展“红色教育”活动,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近万元。“生态立村、文化兴村”的路径,让这片太行山麓的绿水青山长出实实在在的“金叶子”。

从车间到太行山村,这场跨越行业的奔赴,不是单向的“给予”,而是双向的“成长”。中州铝业的帮扶不是“输血式”救济,而是“造血式”赋能——用精准守住民生底线,用党建凝聚人心力量,用资源激活内生动力。正如中州铝业负责人所言:“这份‘实干答卷’,我们会继续写下去。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乡村振兴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。


附件: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

地址: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