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厂房长出“黑科技”,我在现场见证
来源: 中国铝业报时间: 2025-11-03作者:
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晴
体验岗位:郑州铝业质检化验中心
体验人:2025年新入职员工、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赵志萍
今天,我第一次完整跟岗体验智能车间运转。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毕业生,我对工业现场的想象还停留在实习时的传统工艺场景:锈迹斑驳的管道,依靠人工抄表的老旧装置,靠经验判断的老师傅……可当我穿上崭新的蓝色工装、扣好安全帽,跟着师傅走进厂区大门时,眼前的景象直接给我“刷新系统”了。
6∶50无人检斤站:AI比我起得早
天刚蒙蒙亮,厂区已经热闹起来。运输车排成长龙,却不见人声鼎沸——原来,这里早就实现了“无人化检斤”。师傅带我来到轨道衡计量站,指着主控室的大屏说:“看,车号、皮重、净重全靠AI自动识别,司机都不用下车。”我凑近一看,系统正精准抓取车牌信息,数据秒级上传。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了一张,发朋友圈配文:“AI比我更懂‘称重自由’。”
9∶00化验分析站:化验台上的“产品身份证”
走进化验分析站,试剂瓶整齐排列,师傅们动作利落,取样、滴定、记录一气呵成。师傅说:“每批氧化铝都有自己的‘身份证’,从矿石进厂到成品出厂,全程可追溯。”我心头一震,这不就是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吗?更让我惊讶的是,这些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,随时可调取、分析。
10∶30质量检查站:煤采制一体化,机器人比我稳
转到质量检查站,一套“煤采制一体化”系统正在自动作业,从采样、破碎、缩分到分析,全程无人干预。水分、灰分、硫分……关键指标几秒出结果。师傅说:“以前一个人干一上午的活,现在机器半小时搞定,还不带误差。”我站在操作台前,看机械臂精准抓取样品,心里默默感叹:这哪是车间?简直是“实验室+机器人”秀场!
12∶15液碱区:扫码即卸,浓度实时盯
午饭后,我们来到液碱作业区。一辆槽罐车缓缓停靠,司机掏出手机扫了下二维码——系统自动核验身份,确认无误后,卸碱管道“咔嗒”一声自动对接,开始卸料。旁边一块小屏实时跳动着液碱浓度数值。
“一旦偏离标准,系统才喊人介入。”师傅说。我意识到:这里不是“人管机器”,而是“机器管流程,人管异常”。这种“自动化为主、人工为辅”的模式,既高效又令人安心。
14∶00铝基复材车间:老厂房里的“黑科技”
我们走进铝基复材车间。这个整洁明亮、几乎见不到工人的空间,竟是由老炭素车间改造而来的。创新工作室的玻璃柜里,一排专利证书静静陈列,像一枚枚勋章,无声诉说着技术团队在材料配方、成形工艺、热处理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持续突破。这些成果不仅支撑了铝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的应用,也标志着企业从传统制造向“智造”转型的坚实步伐。
16∶30高纯镓车间:穿“太空服”干活
最后一站是高纯镓包装间。高纯镓作为半导体、光电子等高端制造的关键材料,对环境与操作的苛刻程度远超想象。操作人员需经过数轮培训才能上岗,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、规范。进门先换无尘服、戴鞋套、风淋除尘——仪式感拉满!师傅严肃地说:“一个微米级的尘埃,都可能毁掉整批产品。”车间里静得出奇,只有机械轻柔运转的声音。我们跟着流程完成取料、封装、贴标,每一步数据都实时上传至系统。
18∶40灯火里的中国智造
走出车间,夕阳已沉,厂区灯火通明。回望那一排排智能生产线,我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自豪。作为2025年新入职的“新一代产业人”,我看到了化学工程与智能制造的交汇点——资源、材料、工艺、数据环环相扣,传统工业穿上了“智能”新衣,正大步迈向“中国智造”的未来。
- 附件:
 
   